新知一下
海量新知
9 6 6 6 3 1 5

社区养老政策如雨后春笋,企业如何入局?

中国养老周刊 | 在这里,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2023/05/26 10:05

河南周口一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开展文艺活动。图源:河南厚朴养老集团

我国现行的养老服务格局代表性模式为“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随着社会发展加速、中青年社会职责强化、家庭照护能力下降、专业养老力量崛起,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整个养老服务格局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各级政府关于养老服务的政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21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推动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家“十四五”养老规划)出台,支持物业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提供居家养老服务。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各地方,《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江苏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福建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山西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陕西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专项规划》陆续出台。

养老相关政策呈现出五个特点。

明确行业优势。 国家“十四五”养老规划、陕西省“十四五”养老规划都指出,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发挥贴近住户的优势,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江苏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指出,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响应快速等优势,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人员队伍、服务网络,有针对性地为所服务居住(小)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区养老的“地缘优势”“人缘优势”“资源优势”得到肯定。

倡导服务多元。 从中央到各地的养老服务政策,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做了规定,包含餐饮、家政、医疗、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切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促进老人健康幸福生活。

鼓励融合联动。 即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家政企业、专业养老机构等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共同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江苏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都发出了推动“物业+”“家政+”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呼声。

探索标准规范。 北京市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设施设计和服务标准》。2022年1月,我国养老服务领域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开始实施,明确了养老机构应符合消防、卫生与健康、食品药品、设施设备等标准中的强制性规定及要求。国家“十四五”养老规划指出,要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清单要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并提出打造标准化社区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健全医养结合标准规范体系、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等。《江苏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指出,2024年全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制度、市场、标准、监管四大体系要基本形成。

扶持措施增强。 《河南养老服务条例》规定,健全养老护理人员培养和激励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养老护理人员岗位补贴制度,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支持。《江苏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强调,省财政建立稳定的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养老服务财政资金向居家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购买服务等重点项目倾斜。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利用现有服务场所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当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补贴政策。苏州市《关于进一步支持“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发展的九项措施》指出,物业服务企业在取得养老服务资格的前提下,参与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夜间照护等养老服务项目,可纳入本市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责任保险。上海市发布《关于开展“养老服务批次贷”担保业务的实施方案》, 着力缓解本市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难问题。天津市《关于深化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管扶用”23条措施》指出,对区域型嵌入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支持、运营补贴支持、保费补贴支持等。

系列政策出台,明确了中央和各地养老服务发展的方向,围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结合社区养老实施的实际问题,画出了路线图、时间点,从战略高度作出了部署,绘就了社区养老产业发展的蓝图。

当路径已经明确,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区养老应何去何从?

第一, 将物业作为服务平台和渠道入口,弱化对场地资源的需求,重点提供上门养老服务。

物业企业切入养老服务,针对养老场地缺乏问题,可以将社区服务中心聚焦为搭建服务平台。平台的功能是连接和汇集,一方面成为政府对接养老服务的联结点,另一方面以平台的方式对接各类专业机构、专业资源。社区采购相应服务,获取相应补贴。作为资源和信息的聚集地,以服务平台和服务渠道作为入口,重点解决社区老人的上门服务需求,从而弱化对场地资源的要求。

物业企业搭建小区养老服务平台,会有助于组织和带动人流,以社群组织,社区活动等方式,形成服务场景,激发消费。例如,为老人举办各类活动,组织老人学习课程,为老人组织旅游等,形成良性正循环。

第二, 破解专业化壁垒,打通物业和养老间的关联。

以物业公司和养老专业机构合作的方式,打通物业服务和养老服务间的关联。例如,和养老机构成立合资公司,通过物业公司的信用,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与居家养老专业机构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养老站长等职能归到物业服务中心,由项目经理或主管副经理兼任等方式,确保物业服务和养老部门能够充分融合。赋能物业管家,重新定义物业管理处、物业客服中心功能,和养老服务功能更密切结合。在社区场景中,通过举办活动等各种方式,融合物业服务和养老服务需求。

第三,通过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更好服务于社区养老。

目前对于养老行业的管理,面临着对接政府多部门的现状,例如物业公司对接房管局;养老机构对接民政局、残联;社区活动建设在一些城市对接社区治理委员会等。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政府多部门联动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等,及时沟通协调,可以给物企发展养老服务提供更便捷的支持。

在养老设施的前期建筑设计和综合验收上,可以让专业养老机构参与前期规划,提前介入,有效规避养老用房建筑设施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养老业务的运营资金补贴支持,目前对于房屋性质、面积等有各项要求。支持物业企业发展社区养老,可以在养老用房的房屋性质、房屋面积上适当要求放宽。弱化对硬件、面积的要求,强化对服务绩效的考核,例如每年实际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数量等,尤其是提升居家上门养老服务绩效要求,鼓励企业发展社区养老的积极性。

科技手段应用也将更好推动养老业务发展。一些头部企业,例如绿城、长城,正在养老服务上应用科技工具,例如长城利用5G技术加AI识别的防跌倒系统,并将养老信息系统与物业的一应云平台系统对接等。一些信息化企业开发“到家创新服务”,将医护资源导入社区,链接线上线下问诊等。新技术的应用,必将助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更便捷、更规范、更高效。


新知精选

更多新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