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产品被骂,奖励 20 万


先同步个关于我的现状。
前天我不是写了篇文章质疑自己到底阳没阳么,结果写完那篇文章的当天晚上我就阳了,直接烧到 39 度,抗原两条杠。
说来也奇怪,我们家一大一小阳了,可作为密切接触的我是最后一个阳的,而且基本是等他们快好的时候才阳。
今天是第二天,目前是 12 小时烧一次,每次都是 38 度多,伴随着间歇性咳嗽。
这是我的首阳,从上次我做的那个调研结果来看,样本中有 35% 处于阳性状态,其中首阳和二阳各占一半。
所以,你们还是注意防范一下比较好。
接下来说说一家奇葩的公司和一个奇葩的人,也就是我之前有介绍过的红制作和金枪大叔。
最近他们制作的一个叫「五个女博士」的广告上了热搜,这次可不是什么好事,他们被北京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立案调查了。
低俗、恶趣味、消费女博士,这是媒体给他们打上的标签。
我也看了下这个广告,典型的电梯风格,也符合金枪大叔团队的操盘手法。
这个事儿本身的好坏暂且不说,我觉得倒是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首先,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电梯广告很 low 但依旧能记住?
比如,BOSS 直聘和铂爵旅拍,但凡听过一两次的人都很容易记住,而且特别上头。
在我看来,这背后的原因就是 简单、直接、普适化 。
试想一下,电视上的那些广告你能记住几个?那些拍得唯美、艺术、高端的画面,往往就只能一闪而过。
而电梯间广告的几个字,往往深入人心。
简单、直接、普适化,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策略,而非精英人士的精神自嗨。
其次,品味和流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金枪大叔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认同, 品味是流量的敌人。
要品味,就注定是限于少数人的精神享受。要流量,就一定是面向大众的市井谈资。
在精英阶层看来,电梯间广告一定是 low 的,不入流的,甚至是俗气的。
可是,如果一个产品想面向十几亿用户,想让更广泛的用户知道,那就一定要走流量路线。
所以,品牌初期的产品可以放下身段去获取流量,通过这种认知占领来获得用户心智,这是一种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放下品味?
我在网上看到来自金枪大叔他们公司的一张告示,不知道你们看到了什么,反正我看到了三个字,洞察力。
尤其是第二条奖励措施,创意投放后被全民谩骂者,公司奖励 20 万。
什么?被全民谩骂还奖励 20 万?这是什么神逻辑?
我觉得,这正式背后洞察力的体现。 骂你的人越多,关注你的人就越多,从而知道你的人也越多。
那有人会说了,这不把产品的品牌形象搞烂了么?
实际上,大家吐槽的大多数是这种看起来很 low 的广告形式,而产品本身确实获得了不错的品牌影响和增长。
因此,降低品味获得流量,品牌方赢了,制作方赚了。
要放下品味,首先就得放下用世俗标准去衡量的这把尺。
我们每个人的判断和认知都是受限于教育和成长环境,能否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除了靠能力,还有深入最深层次大众的洞察力。
还有一个问题,价格高就一定品味高么?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把价格和品味画等号本身也是世俗标准衡量尺。
你们去看那些满身名牌的土老板,那叫品味么?虽然他们自己这么觉得。
之前有读者问我,他说自己也写文章,可是写的很多东西都不受其他人待见,写着写着就不想写了。
我看了下他的文章,我说,不是你写的不好,而是你写得太高级了。
写作手法太生硬、太学术、太理论,某种程度上就失去了喜闻乐见的空间。
他说那怎么才能做到呢?我平时也看你写的文章,就觉得看着比较轻松,也喜欢看。
我说,融入生活,把每一篇文章当成你和读者的聊天就行。
除此之外,在这种聊天式的写作中嵌入一定的信息量,这就是我写作的秘诀。
我知道一定有人喜欢看那种恢弘大气的产品文章,看着高大上,但并不接地气。
我倒是更喜欢生活化写作,既聊生活,也聊产品,而且更多是把我这个完整的人展示在读者面前。
被误解和谩骂一定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也会被人骂,但我觉得无所谓。
每个人的品味不同,内心那把尺不同,用一条线去要求所有人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当然,对自己也一样。


产品▪2022年度十佳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