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一下
海量新知
9 6 8 2 0 2 7

微博,请不要摆烂

唐韧 |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 2023/05/10 23:08

虽然已经很久不用微博了,但每次换手机还是会把它重新装上,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习惯。

我回忆了一下,现在微博对我的作用就像是个社会大喇叭,让我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哪些事件,而 App 推送成了我用的主要功能。

是的,我已经很久没打开微博 App 了。

可当我昨天再次进入微博 App 的时候,被其中一个设计恶心到了。

不知道是太久没打开的原因还是触发了某一特定条件,进入微博后就自动弹出了一个推荐关注列表,而且是默认自动选上。

新知达人, 微博,请不要摆烂

列表下方的按钮设计在视觉上也极具引导性,用面积更大且颜色更突出的按钮引导用户直接进入微博。

如果你没留意或者手快一点,那就会关注上这些你未必喜欢或感兴趣的博主。

一键关注,可取消关注就得 20 次。

我看了下列表推荐,这些博主我全部不认识,而且也不感兴趣,唯一的交集可能就是他们所在的领域跟我感兴趣的标签有关联。

因此,我没有任何关注他们的理由。于是,我点击了旁边那个存在感不强的「取消勾选」。

说实话,这四个灰色的字看起来压根都不像按钮。

点击取消勾选后,看起来可以直接进入微博了,而原来的四个灰色字体变成了橙色高亮的「全部选择」。

新知达人, 微博,请不要摆烂

正当我以为此时可以直接略过这一步进入微博时,没想到微博的产品经理还是不放心我的体验。

于是,产品继续弹出了一个对话框并告诉我,关注优质博主会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此时,按钮的视觉重心落在了「继续选择」上,「进入微博」反而被弱化了。

新知达人, 微博,请不要摆烂

来到这一步,我已经很烦了。

对我来说,我的意图很明确:不关注,直接进入。

在明知这种意图非误操作的情况下,还反复引导让我去关注推荐的博主,这就让人非常不爽。

我知道,这么做一定会帮助他们完成 KPI,也一定会带来关系链数据的增长,或许还能提高用户留存。

但是,这么做总给人一种摆烂的感觉。

可以说,这种带有强制和诱导属性的设计是非常不优雅的,也是一定会带来体验打折的。

我相信,微博的产品经理肯定明白这一点,可能换做他们自己也不能接受。但是,有任务啊,有 KPI 啊,有老板要求啊。

可能很多人对微博已经没啥好感了,甚至有人用粪坑来形容。的确,微博把群体的低智属性放大了,尤其是无脑评论区完全没法看。

当初我在用微博的时候还是半熟人时代,还没有进化到后来的社交媒体时代。

因此,那时候关注和被关注的都是彼此认识的人,又或者是基于你的观点和人设而认可你的人。

后来之所以离开微博,大多数原因是因为公众号的出现,这可能跟我的内容领域和形态有关。

说回微博的这个设计。

我不清楚这么设计的初衷是什么,或许是上面提到的原因,或许是产品经理耍了小聪明,但这个设计真的败好感。

如果是一个新用户,这么做能帮助他们完成冷启动,这一点可以理解。

因为对于一款社交属性的产品来说,关系链的数量决定了后续的用户留存。

可对于我这种陈年老僵尸用户来说,还推荐我去关注别人已经不是什么回魂仙丹了。

我也想过,或许微博能吸引我回去的方式就是提供额外的信息价值增量。

这么一来,其实他们扮演好 社会大喇叭就挺好,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把关系链的增长融入到内容和话题中去,也比这种硬推荐带来的体验更好。

不过,我还是挺佩服微博的。作为一款比微信还早,定位发生过变化,经历过低谷又反弹的产品,他们一定是有些底子的。

但是,产品做大就会带来杂乱和噪音,如果控制不好这种熵增现象,就会走下坡路。

不知道你们现在进入微博的感受是怎样的,我的直观感觉就是多、乱、杂。

可能微博给我呈现了 100 分的功能,但我用到的连 10 分都不到。

说到这,同样佩服微信团队,把复杂性隐藏在简单之下,这种坚持和原则需要很强的定力和话语权。

如果你看过龙哥 2012 年的那场分享就知道,他在微信设计之初其实针对微博做了很多对比思考。

十几年过去,两个产品,两条出路,选择不同,结果不同。

  

安可时刻

昨天收到一个好消息,去年从我们星球价值个体成长计划毕业的一位同学拿到了一家大厂 offer,涨薪 40%,职级 P7。

他当时觉得学完后好像没啥收获,可后来的半年却意外发现自己的认知、知识、方法、思维都得到了提升,在后续的工作中感觉换了一种状态。

上个月出来看机会,两周拿到 3 个 offer,最后在我的建议下选择了其中一家。

祝福! 

新知精选

更多新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