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PUA 的产品总监,离职了


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昨天在微信上给我留言,得知他刚从一家中厂离职,在看新机会。
找我的目的很直接,看有什么合适的机会可以介绍一下。
还真是巧,正好我另一个朋友的公司在招高P产品,而且他们的行业领域比较匹配。
于是,我撮合他们彼此聊了聊。
其实我对他离职的原因比较感兴趣,所以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也在这和你们分享下。
他是一毕业就进入了这家公司了,总共待了 6 年时间,可以说陪着这家公司一路成长发展。
公司壮大了,业绩增长了,他的薪资和职级也一直在上升,一切看起来都挺满意。
去年年初公司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他被大领导点名去负责一个新业务的产品线,也算是升职成产品总监了。
虽然是总监,但是上面还有一个大的产品负责人,很多产品决策和细节设计都得经他手才能落地实施。
这么一来,他就成了一个有名无权的产品总监。
他跟我说,这其实都还好,最不能让他接受的是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会被无理驳回。
为此,他给我举了个例子。
今年 Q1 他们产品准备对首页进行改版,目的是缩减复杂的信息架构,将一些业务线产品进行合并。
其中有个决策是关于首页 tab 调整的,计划从原来的 5 个 tab 改成 4 个 tab。
当时,参与这个决策的人有其他产品线的负责人,大家普遍认为这种缩减改变比较合理。
所以,他把方案整理好提交到了大产品负责人那里,结果被无情驳回了。
即便他说了很多思考和理由,但对方都不买账,而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 5 个 tab 才是合理的。
僵持不下的时候,结果大产品负责人直接来了句「我就喜欢 5 个,剩下的你们看着办」。
这只是一个案例,除此之外在工作中还有很多细节都体现了这种强势。比如一个按钮的位置、一个交互的动画、甚至是一个文案的措辞。
很多时候,他们都只能接到执行命令,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更没有背后的思考。
时间一长,他就产生了一种无力感,更多是一种无法改变的无力感。
他说,整个公司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自上而下的产品决策模式让他们对每一个产品细节的改变都很拘束。
而且,大产品负责人会阶段性向他们灌输自己的产品理念,有的东西别人一开始不认可不接受,但他重复次数多了也慢慢采纳了。
这种场景,让他有种被 PUA 的感觉。不只是他,跟他同级的 PM 也都有这种被 PUA 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萌生了离职的想法。
一方面考虑自己在这家公司待了多年,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已经打磨完整。
另一方面想去一个产品自由度更高的团队去做事,希望能释放自己的能力空间。
其实这种现象在很多产品经理身上都存在,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同时又得应对外界的强势输入,尤其是面对上面的压力。
不过我倒是觉得,这或许是一种常态,同时也反映了大家都想抢话筒的现状。
产品的气质是由产品主导者和创始人决定的,更准确说是他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既表现了他的期望,也呈现了他的审美。
所以,产品虽然是一个团队做出来的,但最核心的那些东西往往是一个人的意志体现。
一个产品是这样,一家公司也是这样。
想到这,其实也没那么多可纠结的了,如果自己是那个拿话筒的人,那就有话语权。如果想改变,就争取让自己去拿话筒。
越往高阶走,就越需要一种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向上管理。
在我看来,向上管理就是一种平衡和预期管理的技术,如果你不想被上面牵着走或推着走,那就得主动出击。
适当施加对产品的想法和建议,在团队内扩大这种共识,提前与上面沟通并输出想法,关键是管理好上面的预期。
如果只是个坐在台下的观众,甚至是坐在后排的小透明,那是不可能拿到话筒的,更加不可能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
而那些坐前排的,偶尔嚷嚷几句的人,在台前露脸的人,往往有机会走上去。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职场规则,也很现实。
最后,我跟他说了一个我的担忧,我说如果你换一家公司也遇到同样的问题,那该怎么办?
他很久没回,微信聊天框顶部一直显示对方正在输入...
几分钟后他回了几个字,走一步看一步吧。
嗯,我也只能祝福了。
以上,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


产品▪2022年度十佳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