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访谈 | 冬奥会冰墩墩吉祥物主创设计师曹雪教授:平面不平


每次给大家分享城市LOGO的设计,呼声最高的必定是广州。
广州城市LOGO以地标“小蛮腰”为主设计,并巧妙融合“广“、”州”两字,打造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名片,也是国内城市LOGO成功案例之一。
那你知道,这么具象征性以及经典的LOGO,是谁设计的么? 他就是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曹雪老师 。这位儒雅教授也是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的总设计师。
这次,LOGO大师团队有幸邀请到 曹教授 来进行 面对面访谈 ,整个过程让小编受益匪浅。一起来看看,曹雪老师成功作品背后的思考吧!
01 人物介绍
曹雪,笔名曹雪无芹,1985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后改名为江南大学),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曾设计广州城市形象LOGO。
02 人物访谈实录
Q1: 曹教授您好,很荣幸有机会能够采访到您,据我了解2022年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由您带领的团队设计的,可以分享一下您在 创作冰墩墩吉祥的灵感来源和创意思考 吗?
这让我对于创意作品深深思考到,当卯足劲去努力的时候,是会有好结果的!当然这也需要很强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能力、脑力、体力各方面的输出,努力后的收获让我们团队倍感喜悦!
“冰墩墩”是基于我们国宝形象-熊猫为主设计,灵感来源于 “冰糖葫芦” 。而冰墩墩脸部 彩 色能量环 的设计灵感,则是源自于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 “冰丝带” ,颜色则代表着“五环”的五种颜色。搭配具有太空感的服装,代表着未来人类探索的方向。
于此,拥有未来感,时代感和速度感的“冰墩墩”熊猫就此诞生。
曹雪教授: 首先最初的困难,也如同很多媒体心中的问号,会受到一些质疑。团队设计师们都来自没有冰雪的南方院校,为什么能创作出冰墩墩?
而在我看来,恰恰相反的是,设计师更像是一个演员的角色,并不是个人经历过才能扮演那样的角色。作为“演员”来说,最需要练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像是这次我们做的冬奥会吉祥物项目,可见我们团队在背后所做的功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考验了我们是否有 培养自己的洞察力 、 细品社会人文情怀的体验 、 获取资讯的能力 ,由此将所得知识转换为一种营养与能量,以量变促成质变形成自己专业的语言、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正因如此,我们团队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断进行理念的碰撞与灵感的创作,一共交出了16套方案。
Q3: 据我了解,您在设计领域拥有很多的代表作,其中广州城市 LOGO就是您设计的,您为什么会选取广州塔这个元素去设计呢?
曹雪教授: 我做广州城市LOGO的时候,跟所有设计师及广大市民达成一致想法,就是思考 采取什么元素能代表广州? 在此我深思背后第二个问题, 该元素能代表什么时代的广州? 综合以上两个思考,我必须在横向与纵向上寻找这个交叉点。
对于我们来说,做任何设计之前一定要深入明白项目设计,目的与功能。任何一座城市产生城市LOGO的第一功能是外宣,包括广州市。用于城市对外传播与推广上, 需要一个标志作为一座城市象征性的视觉符号 。作为外宣,输出的形象应被受众群体认可,要做到一脉相承。
设计师跟艺术家不一样,艺术家考虑问题源于表现自我。但是如同角色演员的设计师就需要表现角色本身的指向性。因此不管是LOGO、包装、产品设计,都具有确切目标与方向,谓之靶向营销。
Q4: 在您眼中,您觉得广州这所城市的设计力量是怎样的?
曹雪教授: 因为我是南京人,追溯到近22年前我刚到广州的时候,我就是被其务实、创新的城市特色所吸引。当时,我放下了在家乡的一切,重新归零选择到广州打拼。当我设计广州城市LOGO之前,首先会思考为何我会举家到广州工作,且目前为止没有离开这座城市的可能性。原因在于相较于其他城市来说,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其开放性、包容性极强,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
其次,我看中广州的城市特质:广大市民服务意识强。一方面体现了包容,其次代表“因为我认可你,所以才愿意为你服务”。 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是同理,无论产品高端与否,目的都在于服务人。设计师的眼界一定要高,无所不能容纳,打开格局与审美。
团队在设计广州城市LOGO的过程中,广州给予了我充分的创作养分,受城市氛围影响拥有非常多的创作灵感。因此以彩色点亮英文字母“O”并与主塔颜色相互呼应,由此成为伏笔。 “O”是“OPEN”的首字母,代表开放。这是我对广州的印象总结而萌生的,也是对这座城未来的期许,以“O”点亮广州。
在广州城市LOGO之后,也有其他城市希望我能为他们做一个城市标志,但我都一一婉拒了。因为我如同“演员”角色一般全身心投入到广州城市LOGO,需要留白时间才能转换到另外一个角色当中,让自己学会“归零”,这也是作为职业设计师的操守。 创作永远都是一次性的劳动,主观上应保持使命感、荣誉感与责任感,以赶超前一个作品成绩。
Q5: 在您的创作生涯之中,您觉得有没有哪一位设计师或是相关的企业家、创业者,对民族体系的构建影响比较大?
曹雪教授: 在我看来国内至少设计界没有,这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设计师到了五六十岁,乃至于到七、八十岁,他的概念、形式、手段,跟他年龄一样配套,与其生理年龄匹配。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设计师反思,反倒是一些新锐设计师给到我一些学习的理念,年轻人使我紧张。包括在我们美院里个别一些年轻的老师,在很多方面比我要强,我常说要向年轻人学习。我怕老,不在于容颜外表,而在于思想上的老。
我对学生们讲的最狠的一句话是:我不允许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想法比我还老!我讲这话是有根据的,有太多年轻设计师,包括我们的学生,他们一出手的作品竟老气横秋,让我难以理解,所以我有个外号叫“曹一刀”。这个外号在我的母校无锡轻工业学院中学生们给我起的外号。
Q6: 您其实是有多种身份,既是设计师,又担任广州美院艺术学院教授。您是怎样去平衡您身份角色的转变的?
曹雪教授: 正如我身为教授的时候,有了所谓的职务和身份以后,最要克服的一件事情是不要把自己“端”起来,眼界要高,身段要低。当你已经无法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去看世界时,会自以为是,这对于从事设计教育的老师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Q7: 您觉得在设计实践和教学的转变上,有哪些事情是比较有挑战的?您是怎样克服的?
曹雪教授: 生活中平常大家总是觉得曹雪这个人很儒雅,甚至于没有脾气。在我骨子里,真正懂得我的人可以起一个外号叫 曹一刀 ,就证明这骨子里面非常硬。我想,这种硬就好比是,在说学术问题的时候会突然失态,甚至带有指责谩骂的意思,在这里就熟悉我的学生都知道,大家都觉得我一定是矛盾共同体。但我认为这可能是我能再往前发展的哲学境界与思维变化,因此才让我有了广州城市标志的作品。
讲这番话的目的就在于对年轻设计师或者学子来讲,要多一点阅读,不光是对于文字的阅读,而是 整个生活环境的阅读 ,想尽办法凭借洞察力将捕捉到的生活点滴储存在脑海中,量变促成质变。在信息时代善于把数据和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类,然后变成自己的一种语言。当这些信息到了一定量时质变以后就变成了一种营养与自己的语言。
Q8: 您担任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学院教授,其实也是承担了培养优秀创意人员的重担和责任,那么您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入行设计领域,有什么建议呢?
曹雪教授: 我们尤其做平面设计的人的思维,不能是平面的,得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形成立体的思考。尤其在当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的设计因为消费受众群体的存在,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路还很遥远,学无止境。对于我来说,请相信把你手上干的那件小事干好,或许有一天大事会轮到你。
借此机会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创作经验,平时我一定会想方设法去观察,从 听觉视觉嗅觉 进行捕捉,这是在未来创作中都需要用到的素材。我具体在做设计的时候 很少去看资料 ,或看其他设计师是怎么样的。比如在我设计广州城市标志之前并没有查阅其他城市标志的资料。因为这些信息在我面前很危险,会让人下意识去效仿它。远一点来说, 文化关键在于“化”,弘扬传统文化更在于推陈出新。
可以感受到,曹雪教授在说设计上非常有个人独特的见解,这大概也是他能创作出如此经典的作品。
最后,附上曹教授访谈完整视频。
更多“设计”相关内容
-
「设计概论」设计的概念
每天都在看流行风格与设计趋势,而不探究和挖掘设计的本质相关的知识,设计思维就会被形式所困,风格所限。
-
「设计概论」设计的本质
创造性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也是设计存在的主要依据。
-
「设计概论」设计的学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为后世创造出许许多多丰富的设计遗产。
-
「设计概论」设计的原则
具体体现在 总体原则 、 价值原则 、 变化原则 、 满足需求原则 、 设计师原则 这五个原则上。
-
“无效设计”与“有效设计”只差一个软装设计!
最近流行一个词:“无效化妆”,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那么究竟什么是无效,什么又是有效呢?01.软装设计如同化妆?当你花很多
推荐阅读
设计▪2021年度十佳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