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一个解决“可爱有余,机敏不足”的好时机


昨晚是今年课程的第三节课,讲课老师出现了一个无心之失。
课后我出于(对用户)有点内疚的心理,趁机帮他们解决了一个存在已久的 “ 顽疾 ” 。 是一个值得复盘的意外,天时地利人和。
总的来说救场及时,社群恰到好处地暴露了 一个我早就看不过去的问题,之前苦于没有好的时机和立即能配合的人,一直处于 “ 懒政 ” 状态吧。 昨晚恰好有位特别熟悉的用户出现在我的预判里, 但她抓住了我提出的点,并且按照我预想的模版打了样。 从而让这个问题突然就变得非常良性循环了。
如果想设计一个这样的巧合,也是可以的(需要一些前提条件)。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只不过需要运营人员在必要时刻介入,来做(也许会很长久的)引导和矫正。
“顽疾”——用户不会提问。
对于知识付费类型的社群来说,不会提问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用户缺乏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欠缺,对自己的剖析欠缺,不会合理使用课程,很影响自身的提高;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对用户加持效果不够明显,会影响服用效果,进而影响续报(复购)。
只要你的“产品”是为了解决用户某个问题,那我托大说一句:用户不会提问是非常要命的。
平时讲课老师会选两种文章来讲,一种是短小精悍,速度适中,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也可以比较舒适的跟下来。一种是篇幅较长,分两次按以上方式讲完。
昨天选的文章是一篇经济类,篇幅属于不长不短,一节课有点长,两节课又太短了,作者是橡树资本的 Howard Marks。主题+作者级别=难度的双重暴击。
讲完标题和第一句,我就意识到了讲课老师的意图,他想一次课程把这篇梭哈到底……从第一秒就是起飞的速度了……
我有点惊到,以学生的水平,跟这个节奏的直播课几乎是喘不过气的(好在我们强调的一直都是一节课需要消化一星期,建议反复学习3次及以上)。只能课后赶紧滑跪,只要跪的够快,补救充分,就可以被原谅……
果然,在群里强调了两遍哪里没懂一定要问之后,跟完直播的同学纷纷哭了……
“很久没听过这么起飞的课了”“我一边听一边想我的基金,后面就跟不上了”“直接飞到我放弃记笔记”“今天的真的比较难懂,听着听着就迷茫了”“真的快,记录速度都跟不上了,后来变成我是谁我要写哪”“有些解释不能一下子理解,还在想的时候老师已经讲到后面两三句了”“前两页我还认识我写的字,最后一页我已经看不出来自己写的是啥了”
以上是她们的原话。
虽然想笑但是她们好可爱!!!!!!!
像有点委屈的小猫咪。
好久没控场,我的控场之魂熊熊燃烧(混合着一些内疚)。
也想捋捋毛(真是可爱)。
先解决了一样看不惯的记笔记问题。本身干货爆炸,就不适合当场记笔记。以前碍于不想左右别人的习惯,也没提过,但这次她们有暴露出脑子跟不上还试图进行手速匹配,我趁机提了一下,希望她们有更高效的脑速追求,手速不重要,复习时候写一篇清明上河图那样长的笔记都无所谓。
哀嚎之后有位非常严谨认真的同学趁热打铁提出了一个问题。
精准踩中了十大愚蠢问题之首。(其他九个我也不知道是啥)
天赐良机,我给了一个最佳提问思考逻辑+模版,也解释了为什么要先思考后提问。
这位同学非常顺利的接收到了我的信号并且说了一句感天动地的“我再琢磨一下”。重新梳理了她的问题。
完美打样。
天时地利:讲课老师难得出现一次无心之失,我在社群里配合补救及时。
人和:大家的反应都在预期,并且有人能懂我的点。
平时遇到这类问题,我知道即使我也按照上面说了,但对方能力有限,说了也是白说,还会产生非常打消积极性的伤害。
总结这个模式,其实有个非常低幼的版本已经被用烂了,就是“气氛组”,或者说“托儿”,比如体验营里一说原价6880,现在有20个名额3880,好家伙瞬间就有那么一些人各种问然后晒支付截图。
真的就是比假的强,“药到病除”。
(“可爱有余,机敏不足”是指用户和他们提的问题)
更多“社群”相关内容
-
【智哥社群】社群赚钱的万能公式
成交率,如果产品不变,流量不变,运用社群盈利的玩法,提高你的成交流量成交率从1%上升到10%,是不是10倍。
-
关于社群——构建社群,拉近世界
人在世界上,最终要解决的是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
-
做小众的精品社群,还是跑量的大众社群?
人过多和过少,都容易失衡。我也加入了不少社群学习,有人很多的,也有人很少的,发现了一些规律。
-
为何要做社群?做社群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吴晓波说不做社群,未来将无商可谈。那么要如何做社群,做社群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
什么样的社群,适合有一套社群规划的sop?
这么精细化的流程,更适合于用户体量更大的企业社群,个人IP的社群,大多在千人以下,用不太着这种流程。
推荐阅读
运营▪2021年度十佳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