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 当我们谈论养老时,我们在说什么


本文是和养老有关的行业观察文,满足自我好奇心与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度是写这个系列文章的初衷。
按国际上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我国是2000 年步入老龄化社会,相比于国内,法国和瑞典是在 19 世纪中后期步入老龄化社会;英国和美国则是工业革命完成后,相继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是在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总体来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法国晚135年,较英国晚70年,比日本晚30年。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的什么呢?
成年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人员成本上涨,人均消费会减少,人口红利消失。
拿开发APP举例,一个APP只有一个人使用的成本和十万人使用一百万人使用的成本差别就大了。同样对于很多产业来说,人多就有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比如民用大飞机产业,目前为止只有美国、欧洲、中国三个地方有足够大的市场来满足大飞机产业所需要的规模。因为初始的投入非常大,如果要保证这个产业的收支平衡,就要有一个最低的国内市场规模,以此弥补制造这些飞机的成本。
还有市场规模大也有利于创新,因为市场的销量足够大,可以弥补产品研发阶段的初始投入。
当然每个国家都不可能一直存在人口红利状态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到依靠制度红利。但这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的。
撇开经济问题不谈,说到养老,实际跟我们自身有关系的大概有这么几个维度是绕不开的:
经济需求
情感需求
护理需求
一、经济需求:
经济需求指的就是养老要花多少钱?谁来掏这些钱。
以前在老人地位高且家庭成员多居住在相同区域时,中国的养儿防老是很好解决方案,但随着老人社会价值的下降,家庭成员的迁移,这种方法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
哪些远在大众视野之外的城乡结合处的居民就不说了,就说一下正常的上班族。
公务员群体,2015年之前公务员的养老保险是财政拨款的,个人不需履行缴费义务。2015年之后,公务员的养老保险改为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即基本养老保险金+职业年金的形式,而国企和央企则采取基本养老保险金+企业年金的形式。
国际上一般用养老金替代率来衡量各国养老金的情况, 所谓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与退休前工资收入之比,是衡量退休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
根据这个标准一般国内公务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基本在70%~110%。 相比于公务员、国企、央企来说,民企则更多采取的是基本养老保险金即五险一金,没有年金的部分,30%的养老金替代率是一般民企上班族退休之后能拿的的正常水平。
合意的养老金替代率各国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也不能只看到30%和70%的差距,毕竟你的工资有可能是别人的几倍。当然如果你的工资也不是别人的几倍,那或许你就该考虑一下你养老的钱要比哪来了。
发达国家的情况,法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养老金都是由第一支柱国家基本养老金、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计划,三大支柱构成的。
其中法国的养老保险项目具有行业性特点,即法国养老保险注重对行业的划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养老保险项目、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
而英国则根据养老保险参与者条件的不同,划分人群以确定不同的缴费数额和待遇水 平,同时对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国家第二养老金,实现了对不同群体需求的考虑与帮助。
但在这三大支柱中,又有个特点:做为第一支柱的国家养老金基本只满足雇员退休后的最低生活需要,而作为第二支柱的私营养老金作为雇员养老金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三支柱则是进一步补充。
对比一下就能发现,我们跟发达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尤其是民盈企业的员工,养老金的来源太过单一。
二、情感需求:
2009年,李曼华在拍【当我们老去】纪录片,有一天之前一直配合拍摄的老人突然跟她说,不能再继续配合他们拍摄了,因为他的儿子担心老人被骗。李曼华尊重了老人的选择,然而,两个月之后的某一天,老人却主动打电话给李曼华要求继续配合他们的拍摄。老人在电话说,就算你们是骗子也没关系,至少有人跟我说说话吧!
前两天刷抖音,刷到一个名为【本来是想把爸妈接在家里来享福的,结果却。。】的视频。
视频里前一个画面:客厅里,放着电视,两个老人做在沙发上打瞌睡;后一个画面是:两个老人在农村街头跟其它老人开心聊天的画面。
很多用户在视频下跟评,我爸妈也是这样子,想让他们享福,他们却住不惯云云。。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情感需求,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更是不了解。当然我们也不能苛责大家,毕竟很多人也没经历过自己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走了的感觉,自己再也不被这个社会或子女所需要的,慢慢成为别人负担的感觉。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广场舞或许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解救了多少中老年人社交与情感需求。
三、护理需求: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我国未来国家的养老服务格局是 9073 或 9064。
意思是未来90%的老年人在家以自助或家庭照顾为主,自主选择各类社会服务资源;7%的老年人可得到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区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接受机构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刚才我们提到的经济需求和情感需求之外,还有一个需求就是护理需求。失能、失智不用说了,更多的是半失能、失智或有轻微症状者。
2013年是全国的养老产业的元年,政府在这一年第一次提出了养老的产业的概念。随之而来的就出现了很多类似养老驿站,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临近设置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和服务站等方式,建成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然而因为赚不到钱全靠政府的补贴,到2017年就基本全部都消失了。
而这个时候我们的邻国日本,已经在用【便利店】串联一个个居民服务区了。每个便利店的基本有1400多个SKU,其中20%是和医疗,养老,护理有关的,而且他们的便利店还可以买药,还会有药剂师服务。
随着年纪的变大,生活的半径是会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便利店或许的确是个不错的平衡。不仅平衡了现代化与老年化,更平衡了商业与公益,要不然光靠政府的投入根本无法为继。
那养老行业到底怎么样?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
其中,50岁为女性退休,60岁为男性退休。68岁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健康年龄,也就说在这个年龄段之前身体可能会有点毛病但对生活的影响比较小,而68岁到77岁,是带病生存的阶段 (77岁是中国人均寿命)。
而这些年涉足这个行业的产品有,从电商切入的产品有:蜜爸妈、慈祥猫;从社交切入的产品:小年糕、糖豆、还有从健康服务切入善诊。
整体来说这些产品都在服务68岁以前的用户群体,68岁之后的基本是商业养老机构或家政行业的服务群体。
如果你想问这些产品活的怎么样?那得先知道这些产品到底是从谁的口袋里掏钱。
从经济需求的部分我们也看到了,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基本就是养老金。按现在一线城市的情况,一个月大概三千多(60后那一代),看情况好像还不错噢,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产品靠用户付费而实现盈利的几乎没有。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观察一个行业有很多种不同的维度和视角,直接观察现有用户的行为特点虽然看起来很贴近也更好理解,但却它并不准确。
因为行为特点很多时候都只是对于特定环境的反应,所以如果想要科学的预测一个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观察与这个行业相关的上下游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国家政策。
找影响因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养老行业来说,商业保险、商业养老机构、护理行业、房屋租售比、智能设备、精准医疗、社区医院的规划、城镇化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更别说还要在这些影响因子中区分出它们的权重。
但这篇文章并不想延伸谈论这些内容,说完了经济需求、情感(社交)需求、护理需求理应说一下自我实现需求,但限于这个话题太过宽泛且没有普遍性就暂且不写了。
更多“养老”相关内容
-
中国式养老的“阴面”:老无所养、养老多轨制与养老等级制
在缺乏制度供给、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出现这种现象即不是偶然的,也是必然会大面积并且反复出现的。
-
养老困局:我带父亲三换养老院
文章来源于网络点击左上角蓝字,每天获取独家实用干货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吴玥明(化名)带着父亲换了三家养老院。吴玥明的父亲,
-
国内养老好,还是国外养老好?(值得一读)
如果你今天感觉有压力,你更应该为未来去做好准备,养老就是存储今天的财富,应对未来的生活!
-
养老院解封前夜,养老机构面临的倒闭危机
对民营养老院而言,当务之急的支出就是房租 。
-
这个“养老庄园”骗光了我80万养老钱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作者年先生不代表中国养老周刊观点点击左上角蓝字获取独家实用干货疗养度假吃住玩一条龙服
推荐阅读
运营▪2021年度十佳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