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姚洋:“双减”可能好心办坏事,教育差距反而被拉大


一个新教育政策疾风骤雨不惜代价地全面推行, 影响的是一代孩子。作为家长,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成为成为那个“代价”。
探讨和思考“双减”是否真的能促进教育公平,真正为孩子减负这个问题的不止有家长,一些顶级的教育精英人士也是思考这个问题。
近期, 北大国发院第六届国家发展论坛在承泽园举行。北大国发院院长、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在“人口与教育”专题环节发表演讲,就提到:双减,可能好心办坏事。
下面就将姚教授的演讲精要分享给大家,供思考。
北大国发院院长、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姚洋
教育跟共同富裕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不太理解。 教育与共同富裕的根本关系在于教育是富裕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只要不是靠着石油等自然资源富裕起来的现代经济体,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发挥,都是知识和技术造就的经济增长,而知识和技术都以现代化的教育为前提。
因此,对今天的社会而言,共同富裕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
既然富裕的关键是教育,共同富裕的关键当然就离不开教育公平。
就我们目前的教育情况,最大的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尽管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提高,但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仍然没有缩小,情况依然非常严重。
我们根据CFPS的相关数据,得出关于教育流动性的一组研究结果也很能说明问题。比如,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所受的教育与其父辈所受教育之间的相关性约为0.6,应该说相关性非常高。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这一相关性已经降到0.35以下,应该说相关性已经非常低,甚至低于当时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教育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在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其教育流动性的相关系数重新上升至0.5以上。这样的一个U型大回转,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这些数据说明教育的城乡差距没有缩小,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流动性在下降。比如,在现在北大学生中,父母双方都是农民的比率已经非常低。
我每次上大课时都要做个小调查,满足上述条件的学生占比大概在1%-2%左右。当然,这限于我教学的班级,可能有标本的偏差。然而在我上学的上世纪80年代,这一占比能达到三分之一。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双减”可能治标不治本。雷晓燕老师的研究成果也说明,“双减”落地后,部分高收入群体的家长开始聘请私教。然而低收入群体家长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教育差距反而在无形中被拉大,我们的政策有可能好心办坏事。
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制度入手, 从中小学开始入手。目前,高考仍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这种客观事实暂时无法改变,但各地都在积极地落实一些有益举措。
比如江西省在降低考试难度的同时,增加了考题的数量, 这样的考试其实是在考验人的智商,与知识掌握程度关系不大。我认为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减压。
以上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但解决这一问题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我看来,可能要等到我们大学入学率达到80%的时候才能解决,而我们现在的入学率还不到60%。
关于如何缩小教育差距,姚洋提出了两点, 一是普及高中教育,二是改革大学收费。
在现行选拔机制(比如高考)短期内不会有所变化的前提下,姚洋认为“中小学就别选拔了”,普及更长时间的教育,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有财力的地区, 比如浙江,可以直接普及12年义务教育,把3年高中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地区“可以把小学缩减到5年;初中和高中一贯制,从6年缩减到5年,也别中考分流了。只增加一年的义务教育,我觉得这个可以大大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
更多“双减”相关内容
-
成都“双减”落地!到底减什么,怎么减
在入学政策方面,成都将深入治理掐尖招生,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分班。
-
“双减”明白卡
加快实现优质均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革考试评价,实现基础教育教学整体性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
“双减”明白卡
春天来了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一、什么是“双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
-
青海“双减”在行动:把校内作为“双减”工作的“主战场
原标题:青海“双减”在行动:把校内作为“双减”工作的“主战场 图源:视觉中国 芥末堆讯
-
“双减”政策出台一个月,各地如何落实“双减”?
“双减”无疑是2021年教培行业的热词。等待政策落地的半年里,关于“双减”的传闻屡屡在行业内引起震荡。
推荐阅读
运营▪2021年度十佳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