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勤奋更能决定人生的,是这5条底层思维


正如彼得·德鲁克定义了“现代管理”一样,菲利普·科特勒定义了“现代营销”,是营销领域无出其右的“一代宗师”。
他将营销运用于各个领域:帮助企业用营销获得公司业务的增长;帮助政府用营销吸引投资、工业和旅游,创建城市名片;帮助博物馆将艺术与商业有效融合;通过社会营销提升社会福利和社会幸福感。营销是他的选择、他的生命、他的激情和他超过60年的历险和沉淀。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学习他的五条卓越法则。
Part.0 1
目标远大
年轻时的菲利普·科特勒曾在 德保大学就 读本科,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他选择了攻读会计和法律这样可以找到更好工作的专业。
但在大三的时候,菲利普觉得短期应用型学科并不适合作为一条长远的道路,自己应该钻研更基础的功底学科——经济学和数学。最终,菲利普转学到了芝加哥大学,并取得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
随后菲利普又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师从保罗·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在研究经济学和开辟市场营销学的十字路口前,菲利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最终,他没有成为经济学界的第二个保罗·萨缪尔森,而是成为了“现代营销”的奠基者。
Part.0 2
长期主义
菲利普·科特勒并不是当时研究“现代营销”的唯一一人,还有美国各大商学院营销学的大教授,但为什么最后却是菲利普·科特勒脱颖而出?究其根本就是长期主义。
市场营销的特点是新概念、理论、实践类型和案例在不断涌现,为了应对市场营销和社会的迅速变化,菲利普·科特勒每年保持着三到四本著作的写作与出版,并根据当下市场营销的新变化不断的对已出版著作进行修订再版。
并在近九十岁高龄时重新开始编写经济学著作,回馈当年导师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育。
这种长期主义,甚为罕见。
Part.0 3
善于合作
在很多人眼中,竞争者始终就是竞争者。但在菲利普·科特勒的眼中,需要的是“融”与“合”,他的竞争者就是他的合作者。
菲利普与赫马温相识于莫斯科,在与赫马温的深入交流中,菲利普被其在营销学上的激情、洞见所感动。于是便合著了《营销革命3.0》与《营销革命4.0》,并一路支持赫马温的Markplus成为东南亚最大的营销咨询公司。
当代几乎最优秀的一批营销专家都参与到了菲利普的一系列著作中,这其中包括凯文凯勒,欧洲最大战略咨询公司开创者罗兰贝格,以及沃德夫教授等。
从营销思想史中我们不能发现,斯密斯开创了“细分理论”, 李维特提出来“营销近视症”,麦卡锡构建出“营销4P”,但是菲利普·科特勒把这些吸纳到自己的体系中,形成“STP+4P”。
菲利普能够把所有的竞争者都变成他的合作者,在拥有海纳百川的格局同时,并且善于合作,提携后生,从而成就了一代宗师。
Part.0 4
不懈学习
菲利普·科特勒每天都会带着三张信纸,每当发生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情,他都会记录下来;也会一边吃饭一边看报纸,并把其中的一些内容剪下来。并把这些积累起来的内容统一存在电脑中。
菲利普曾说过,“市场变化得比市场营销更快,任何理论都有边界,生命之树常青”。在数字化时代下,他为了更了解年轻一代的想法,经常自己下载APP来研究消费者行为。
比如菲利普就经常会研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Free Mode”(免费模式),中国很多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为了在时间窗口期掠夺用户,甚至会采取“付费补贴”的方式,这一系列的操作方式,菲利普甚至运用到了对硅谷免费模式的升级。
Part.0 5
高度自律
人生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成就,只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到高度的自律,这不仅体现在生活与工作的规划上,也体现在待人接物上。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绝大多数的企业家、专家甚至包括同事之中,没有一个人回邮件可以像菲利普·科特勒那样精准及时,他回复从来不会超过12小时。
又比如菲利普要乘坐次日7:00的飞机,如果需要5:00从酒店出发,那么菲利普将会在凌晨4:30就准时下楼等待。对他而言,“从来都是他等着别人”。
菲利普的这种自律始终贯穿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
结 语
这五条法则终究归为一条:积累。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这是你必胜的唯一法则。大师不是网红,不是短期的流星,而是用积累、人品、阅历去打败时间。
菲利普·科特勒第一次为超过300人演讲,竟然是在他45岁的时候,而现在全世界每年有五千万人在阅读他的书。
大师也许并不一定是少年得意,但一定会大器晚成。所以,你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和行动去管理自己。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
责任编辑:李丁 | 责任校对:丁然
二审责任人:张旭 | 美编:丁然
更多“底层思维”相关内容
-
曾国藩:欲成大器,必须改掉“底层思维”
来源:京博国学(jingboguoxue)作者:耕农 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狗都大。到底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
-
曾国藩:欲成大器,必须改掉“底层思维”
《礼记》上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
-
曾国藩:欲成大器,必须改掉“底层思维”
-企业家的掌上学习库-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狗都大。到底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呢?一是思维方式,二是行动
-
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改变了“底层思维”
喜爱一个人但知道其缺点,厌恶一个人但知道其优点,这样的人世间少有。
-
曾国藩: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改变了“底层思维”
作家刘润说: “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思维模型。”
推荐阅读
职场▪2021年度十佳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