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宇宙,不要元宇宙


关于元宇宙的几点看法。
哈勃望远镜
1 ,刘慈欣是对的。 现在,摆在人类面前有两条路: 成为星际文明,或者在虚拟世界越走越远。 倘若人类在成为星际文明前,就实现了高度拟真的虚拟空间,大概率会是一 场灾 难,人类 将永 远被锁 死在低等级文明的摇篮—— 元宇宙不是未来,也不该是未来。
2,相比于第一条路,人类在第二条路上显然尝到了更多甜头,未来它会因蜜汁的丰沛而更加诱人,从而进一步驯服我们的选择。最终结果就是, 人类每向前一步,都能得到即时好处,只是前面是条不归路。
3,我听过关于“费米悖论”(宇宙那么大,外星人在哪)的一种解释,就是任何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扛不住蜜糖之诱惑,主动选择第二条路,在虚拟世界纸醉金迷,从而将星辰大海抛在脑后——请注意,真的是抛在“脑后”, 因为最彻底的元宇宙,注定是像《黑客帝国》那般脑机接口。“元宇宙+脑机接口”,可能是整个宇宙文明通行的魔咒。
4,从这个角度,以扎克伯格和Facebook——哦,不对,Meta——为代表的元宇宙鼓吹者,这些现代互联网的英雄们,是未来人类后代的“敌人”。
5,可有谁真正关心后代呢?地球离死还远,小行星撞击地球亦不知哪天,我们尽可以肆意浸淫在虚拟空间,直至小行星真的撞击地球那天。
太空边缘
6,元宇宙的走俏,倒是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互联网。在老派学者眼中,只有能源革命才算真正的工业革命。与蒸汽机、内燃机革命相比,信息革命算哪门子革命?近300年来,人类享受的一直都是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成果,但创造的价值却跟18世纪工业革命完全不可比拟。互联网创造的社会价值与“马车变汽车”,“没电变有电”判若云泥。
7,简单对比1900年到1950年,以及从1965年到今天两个50年的美国。前一个50年,技术进步带来了社会巨变,美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普及了自来水和电,在交通方面普及了汽车。后一个50年又发生了什么呢?这么说吧,倘若你去看一部1965年拍的电影,会发现除了互联网和手机,人们最核心的生活方式与今日几乎并无不同。星际旅行?我们只是把星际旅行的科幻片拍的更好了。
8,那请问,人类什么时候可以真正星际旅行呢?物理学界有个段子:无论任何年代,倘若你问物理学家“可控核聚变技术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得到的答案永远都是30-50年——几十年前是这个答案,几十年后可能仍是这个答案。
9,这也让当年跟在阿姆斯特朗身后出舱的“人类登月第二人”奥尔德林发出感叹:“当年你向我许诺了殖民火星,结果我现在只得到了Facebook”——是啊, 曾几何时,“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时至今日,我们想要探索宇宙,得到的却只有元宇宙。
10,总之,只要元宇宙成真,两条路里,我们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第二条。一旦选择,无法回头,唯有蒙眼狂奔,直至文明尽头。至于人类未来,我们祝马斯克的火星计划好运。
11,还是那句话,“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更多“元宇宙”相关内容
-
元宇宙与教育元宇宙
一、元宇宙的概念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最初来源于1992年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
-
元叙事、元宇宙、NFT、数字人、元宇宙共识
有些概念就和有些人一样,一出现就会卷起巨浪。
-
元宇宙是什么宇宙?
宇宙是什么样的呢?浩瀚无垠、危机四伏、数不清又相聚甚远的天体...
-
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灵魂七问
2021年3月,沙盒游戏平台Roblox作为第一个将“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书的公司,成功登陆了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4
-
冷眼重看元宇宙:工业元宇宙
揭开价值的本来面目,本期星空财研的主题,是火爆的一塌糊涂概念:元宇宙。
推荐阅读
IT科技▪2021年度十佳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