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一下
海量新知
9 6 0 0 2 3 6

江苏淮安“强兵兴业”工程精准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人民财经 | 发现新财经 2021/08/23 20:36


9339aec12dbc54e8 (1).jpg

文:淮安市委办、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调研组,原题目略有改动

评论:袁 清       责任编辑:华 莹     

江苏淮安市历来是兵源大市、优抚大市,全市退役军人约14万人、优抚对象2.3万人。自组建以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系统化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载体方式,探索打造“强兵兴业”工程,较好实现了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特别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找准“强兵兴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最佳结合点,全力破除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梗阻”,让退役军人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大舞台”,实现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源头”引“活水”

“源头”引“活水”,集团作战画好“同心圆”

一根单丝难成线,千根万根拧成绳。面对“强兵兴业”赋能乡村振兴这项系统工程,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改变以往单一部门“小马拉车”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党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职能,通过“众人划桨”,推动党群组织、高校院所、社会团体、企业商会等各方面力量整合汇聚,集团作战优化资源配置,画好服务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最大“同心圆”。

创新多元化服务方式。坚持将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作为市县镇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网格重要内容,将退役军人乡村创业指导功能纳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创业服务专职化、标准化。创建就业创业指导团队,选聘83名创业成功退役军人担任就业创业团队导师,实行导师项目挂钩服务制,定期开展政策辅导、创客沙龙等活动,为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就业创业服务。组建101%服务团队,成立“强兵兴业”专家智库,每季度开展政策、法律、人才“三送”服务,定期为退役军人乡村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企业“把脉问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搭建精准化就业平台。发挥“政府牵头主导、院校协助办学、企业积极参与”的“政校企”三方合作叠加效应,有效利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平台,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质量。针对退役军人群体的特殊性,在村(社区)一线为退役军人“量体裁衣”,按照因岗选人、按需开发原则,以镇村为用人主体,统筹开发退役士兵专项公益性岗位,让退役军人在助力乡村振兴舞台中建功立业,全市117名老兵被聘任为人民调解员、584名老兵被聘为网格化信息员。协调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等部门,在选配村级“两委”班子、网格员及其他基层工作人员时拿出一定比例面向退役军人招录;清江浦区、淮阴区等县区积极探索政府安置到国有企业的退役士兵在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到农村基层一线工作,服务满3年后定向考录事业编制,为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有效搭建作用发挥平台。

实施系列化服务政策。整合人社、教育、公安等行政资源和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在全省率先出台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十条意见”,建立“一揽子”政策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配备“指南针”“孵化器”、提供“动力引擎”。联合全市11家银行机构推出“金融优待”服务套餐,开发针对现役军人的“拥军贷”、针对退役军人的“军功贷”“优抚贷”等金融产品20多个,设立创业引导资金规模超千万元。与中国移动、中国邮政、浦发银行等企业联合推出了拥军卡、金融卡等系列指尖服务温馨套餐,为退役军人创业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发挥涉农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企业优势,组建示范基地创业联盟,鼓励采用“公司+农户”“捆绑销售”等经营模式,引导退役军人投身农村创业。与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江苏天山建设集团合作,利用天山集团的销售渠道,共同推出“天山‘君’礼”农产品礼盒,为退役军人生产的农产品统一搭建销售平台,解决退役军人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后顾之忧。

“造血”通“梗阻”,精准施训锻造“金刚钻”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对乡村人才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紧盯乡村振兴市场需求“第一导向”,瞄准技能培训这一“靶心”,优化授人以渔方式,改变以往“漫灌式”普惠培训,逐步推行“滴灌式”精准培训,进一步打通就业创业“梗阻”,加快退役军人从军事技能向职业技能转变、从“战场”到“市场”角色转换。

常态化推行“菜单式”培养。遵循“扩大供给、丰富资源、优质优先”原则,联合市乡村振兴学院共同组织“菜单式”培训,开发农业实用技术、高效农业提升等16门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邀请专业教授、讲师授课,又把培训课堂搬到大棚温室、田间地头,邀请创业大户、农技人员现场讲解实训技能,真正实现了参训学员“学得进”、学习内容“用得上”、学成以后“留得住”。

特色化推行“定向式”培养。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和“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战略发展要求,结合退役军人就业意向,定期比选、推出特色技能培训班,已开展龙虾烹饪、全域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12期特色培训,打造就业的“硬核”技能,使退役军人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香饽饽”。强化政府、龙虾学院、龙虾协会等多方合作,利用“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盱眙龙虾”餐饮品牌优势,推出龙虾烹饪等特色培训班,毕业学员平均月薪5000元,培训期间即被预定一空。同时,结合退役军人需求和就业灵活性,延伸推出开实体店、网店等内容。用人单位红胖胖龙虾工坊旗舰店总经理李晓威评价:“上前一步是大师、退后一步是老板”。

定制化推行“订单式”培养。与10多家农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立足企业岗位需求,把市场需求大、发展远景好、预期见效快,适合淮安发展的稻菇轮作、稻虾种养、大棚蔬菜、水果栽植、水产养殖、全域旅游等产业项目纳入培训目录,由市县联动开展“订单培训”,实现出“校门”就上岗、“毕业”即就业。利用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产业、人才、资源、技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创新打造“强兵兴业”工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立足各县区实际需求,组织退役军人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搭建选送退役军人到基层一线的“快车道”。

“梦想”添“飞翼”,拓宽阵地搭建“星舞台”

思路一变天地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改变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传统思维和视角,从“被动解决就业”转变到“重要人才资源”,注重将退役军人特质转化为在乡村振兴新战场的核心竞争力,找准结构性供需最佳契合点,积极拓展退役军人干事创业的有效路径和空间,推动“强兵兴业”工程强力赋能乡村振兴,让退役军人“梦想有多大,舞台就多大”。

打造“兵书记”,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针对一批有当兵经历的村书记成为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典型示范现象,结合村级“两委”换届,实施村级“兵书记”工程,将更多退役军人培育成村书记。淮阴区从取得村干部任职资格和村“振兴专干”群体中,精挑细选50名党性坚定、致富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基层群众广泛认可的优秀退役军人作为培养对象,与淮阴师范学院合作开设退役军人村(社区)后备书记培训班,坚持“选”“育”“励”三措并举,实施“一人一策”跟踪培养计划,首批学员任职村级党组织正副书记达70%以上,较好解决了村书记带头人缺乏问题。退役军人蒋红军就是通过“兵书记”工程培养出的村书记中的一员,上任以来,他积极与地方高校合作,在村里建起了“‘稻菇轮作’产学研基地”,并通过洋槐树带动民俗、乡村旅游,将槐花、槐蜜进行深加工,做成刘河村的特色农产品,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上任伊始的不足3万元,增加至现在的40万元以上。

打造“兵委员”,培养村组干部“后备军”。将退役军人作为村干部重要来源,纳入各县区“定制村官”计划,创新实施“兵委员”工程,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和基层治理培训班,遴选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社会治理、乡村文化等实践锻炼岗位,交任务、压担子,为退役军人在农村基层这个“练兵场”“大熔炉”全面发展、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淮安区在全区挑选年龄45周岁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在部队立功获奖等100名优秀退役军人进行重点培养,在市委党校开展专业培训,参训退役军人全部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换届后全部担任“兵村官”,有力优化了村居干部队伍结构。通过村级“两委”换届,全市1429个村(社区)中,退役军人“两委”干部1279名,平均覆盖率达89.5%。

打造“兵典型”,培养乡村振兴“引领者”。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优秀“兵书记”风采展,扩大“兵书记”影响力,鼓励和引导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发展,逐步消除退役军人对于到农村工作的误解,打消退役军人发展顾虑。积极选树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先后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朱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卢攀峰、全省“百名示范村书记”杨勇等18名优秀“兵书记”,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培育扶持退役军人创办的黄花塘老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以“公司+农户”新型组织形式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300多名村民致富。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实施“强兵兴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探索,既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又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更为基层组织注入活力,给乡村振兴引来了“源头活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老人、妇女、儿童三留守”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破解,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强兵兴业”赋能乡村振兴还需进一步扩面增容,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让“强兵兴业”在乡村振兴广阔天地中“开花结果”“春色满园”。

启示一:“下得去”是前提,必须畅通赋能乡村振兴“绿色通道”

“强兵兴业”赋能乡村振兴,必须首先走好“下得去”这步棋,进而让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曾经对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进行研究,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农村创业环境较差”是制约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最主要因素,所占比例达三分之一。部分受访退役军人认为,农村的创业环境与城市比差距较大,即使在城市是“夹缝中寻找机遇”,仍然会选择在城市打拼,除非乡村有更好的平台,才会考虑返乡创业。农村留不住人才的关键因素是发展空间有限,没有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自然吸引不了人才。因此,需要加强市级统筹,畅通体制机制,有效搭建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治理的“绿色通道”,强化吸纳退役军人政策刚性落实,形成常态机制鼓励退役军人到基层一线工作。出台引导和激励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参与乡村治理的规范性实施意见,明确鼓励范围、奖补标准、激励措施和保障手段,为愿意扎根农村一线的退役军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落实政策补贴,提升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

启示二:“干的好”是基础,必须打造赋能乡村振兴“过硬本领”

广大退役军人要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提升专业技能是关键。一方面,退役军人在部队长期形成的意志品质、纪律观念、综合素质、体能技能等优秀素养,是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面对战场到市场的角色落差、部队到地方的经济落差、军事技能转向职业技能的信心落差,不能较快找准定位、融入社会,使得退役军人回到地方尤其是回到农村存在“硬着陆”现象。因此,只有引导退役军人调整和学习新的行为规范,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进而有所作为。要针对乡村振兴实际需要,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关键点,建立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不同层次的培训体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企业等主体参与退役军人培训,搭建退役军人到农村岗前实习培训平台,实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乡村振兴需求双向匹配、人岗相宜。注重供需对接,将退役军人特质转化为在乡村振兴新战场的核心竞争力,探索实践与退役军人特质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教育培训、岗位供给、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模式,增强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就业创业成功率、获得感。

启示三:“留得住”是关键,必须做优赋能乡村振兴“事业平台”

退役军人是极具开发价值的人力资源,引得进更需留得住。目前我市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中的阶段,特别是城乡之间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退役军人长期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积极性。要让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留得住,需要更加注重“事业留人”,健全完善一整套制度体系,让愿意返回来、留下来的退役军人都能在乡村找到适合自己干事创业的舞台,都能在乡村这个广阔天地施展身手、大有作为。因此,既要在“培”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培养方式、拓展培养渠道、完善培养机制;也要在“育”上做功课,坚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制度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障,完善退役军人政治、经济、生活等各类激励机制,真正让农村成为有吸引力的发展平台。要站在巩固国防基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乡镇一级专武干部从退役军人中定向招录,村级(两委)干部中由退役军人担任基层民兵骨干,从制度层面固化退役军人融入乡村“新路径”。同时,立足长远,在培养一批退役军人“领头雁”“土专家”“田秀才”上下功夫,持续加大退役军人外出学习培训、创业政策落实、市场信息对接、专业技能指导和司法援助保护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力度,让这些退役军人“能人”成为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组成力量。

启示四:“有前景”是核心,必须彰显赋能乡村振兴“价值认同”

吸引广大退役军人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要让退役军人看到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认识到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让退役军人有更多的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因此,应建立健全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常态化联系培养机制,在能力提升、职业规划、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不间断、可持续的关心和支持。探索职业通道建设,建立完善公务员、事业人员常态化定向招录长期在农村一线工作的退役军人制度,增强基层岗位吸引力,推动退役军人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排头兵”。放大退役军人身份荣誉感强、集体观念强、军旅情怀强的优势,放大“培养一人、带动一批、示范一片”效应,深入挖掘、大力选树乡村振兴一线事业有成的退役军人各类示范典型,造浓支持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的环境氛围,激发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永当排头兵”的豪情壮志,引导和激励他们在乡村振兴岗位上展现新面貌、新风采,在人生的“第二战场”上勇闯新路、再立新功。


 

 评 论:央媒评论员、营销专家、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强兵兴业”工程智库成员 袁 清

  “共同富裕”视阈下,退役军人事务“淮安之治”的样本效应

淮安市委办公室等联合推出《 “强兵兴业”工程精准赋能乡村振兴 ——我市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这是对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年多年来实施“强兵兴业”工程的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料。

 “破除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梗阻’”,今天来看它有着使退役军人“共同富裕”的学理支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是兼顾物质和精神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退役军人这一群体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让退役军人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大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退役军人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选派退役军人到基层农村一线担任村(社区)干部,鼓励广大退役军人到乡村就业创业,既能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又能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更能为基层组织注入活力,给乡村振兴引来“源头活水”。

 

“打造‘兵书记’,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打造‘兵委员’,培养村组干部‘后备军’”打造’兵典型‘,培养乡村振兴’引领者‘”,淮安退役军人事务局敢于创新求变,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机遇中善作善成。体现退役军人事务高质量发展的“根系数”和“最优解”。它是一种“系统环境特征、新要素的变化、边界条件反馈”的战略思维。从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有序性和动态性作规划,形成了较强的退役军人事务高质量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观察“强兵兴业”工程,我们看到了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初心使命、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这个“初心使命”是强调努力为退役军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反映其哲学意义上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理想追求”,是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历史因理想而生动,也因理想而伟大。理想信念如炬,又如明灯。理想追求有着“知行并进”的国学意蕴,厚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辩证思维。

“精神状态”,是一种“新征程再出发”的豪迈与意志的集中投射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行百里者半九十,新征程,需探求历史规律,洞悉发展大势,顺应历史潮流,满足退役军人的新期待。是在更大作为面前因势而谋的“不懈怠”,是在困苦面前应势而动的“不退缩”,是在机遇面前顺势而为的“不迟疑”。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文中的”四个启示”隐喻“强兵兴业”工程赋能乡村振兴的“淮安样板“,这个样板摒弃一般品牌建设的看法和表达,把握政府品牌建设的规律性和本质性的新揭示,体现政府多元化、相互性、文明化的“淮安之治“。

新知精选

更多新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