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自我成长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才能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而所谓的环境,往往指的是生活与工作场所中构成的人际关系。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最终,我们都会选择一个“适合”于自己生活的人际关系圈。
人的一生能获得多大的成就,往往与其人际关系圈的 “质量”成正比。
有时候我们为了融入某个“朋友圈”,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常态”,让新朋友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然后根据自身的人格定位,调整自己的外在言行,最终形成鲜明的个性。
一、 别人眼中的你:
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展现出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如方正与圆滑。方正者如同正方形棱角分明,性格正直,习惯直来直往,说话不留余地。鲁莽和正直的界限,在于对方是否能熟悉并且接受你。
圆滑者如同圆形八面玲珑擅长应酬,但是过于圆滑失度,就很难取信于人。圆滑者交友广泛,但是朋友深交的却不会多。在他人眼中太能说会道,就显得言不符实过于轻浮。
二、 适应与自我改变:
性格过“正”或过“圆”,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碰壁”。在获得人际关系交往的初步反馈后,如果能“正视”问题的所在,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一套让双方“舒适的行为模式”。
刚正者,棱角磨平最终“外圆内方”,外则宽忍内则守本;圆滑者,行端立正最终“外方内圆”,外则有度内则通达。
三、 “逆境”的应对:
人这一生有高峰有低谷,总有处于 “逆境”的时候。 走出“逆境”就是一种历练,走不出“逆境”就是人生的一个“泥沼”。
处于“逆境”时期,不同的人际关系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1、 孤立自我:
某类人在自身处于“逆境”的时候,习惯于把自己和环境进行隔离。就是让自己远离“朋友圈”,对人际交往失去兴趣,喜欢自我独处进行反思。
但是因为“独处的反思”只是自我的对话,反思的角度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最终会“说服”自己。由于缺乏外部人员的参与,所谓的“反思”,容易进入“闭门造车”的思维局限,失败的经历并未在反思过程中得到“客观”、“正面”的反馈。
孤立状态下的反思,容易导致主观上的 “偏见”。 有可能事情想 “通透”想“明白”,从而去改变自己;也有可能“固执己见”,每次“反思”都会深化问题。
2、 错误的反馈:
我们在处于“逆境”状态下,去寻求他人帮助的时候,不同类型的朋友会给你不同的反馈。
找一个朋友诉说你失败的经历,本想获得心灵的慰籍,没想到换来的是对方的“挖苦”和“讽刺”。得到的是耻辱或自卑,让你的负面情绪更多。
另一种情形是,你在找到朋友倾述的时候,对方“毫无原则”的站在你的立场,跟你一起“唾骂”你的对手。让你在心灵上获得短暂的安慰,但是也会让你的“自我偏见”更深,无助于你今后的发展。
第三种情况是,把你痛苦的情绪,通过其他途径转移。比如疯狂购物、赌博、酗酒等方式,以这种发泄情绪的行为获得短暂的情绪上的满足。但结果是:不开心----去消费 ---- 负债 ---- 不开心。
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习惯,只会让你的生活深陷 “泥潭”。
3、 健康的人际关系:
当你陷入“生活的困境”,可以找到这么一位朋友。他(她)可以让你敞开心扉,倾述自己的过失。并且对方能客观的,给予正面反馈与个人的建议。
在坦诚的交代事情的始末过程中,不会让你产生负罪、耻辱的感觉,并且交谈的行为能降低你的焦虑、恐惧、自卑等情绪。
良师益友型的朋友还能指点你走出困境,提供一些积极的摆脱困境的成功经验。
四、 信任的建立:
积极的人际关系,在交往过程中能促使双方相互成长。除了选择正确的人际关系圈外,与朋友间信任的建立是前提。
那么朋友间要建立信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 理 解:
真正的朋友,必然是能够相互理解的。理解双方的处境,理解双方的需求,知道什么能帮助对方。
他懂我,就是最高的认可。
2、 动 机:
当我们与他人交往,往往都带有不同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交际行为的动机,为了生意合作、共同爱好、短暂的项目合作等。
我们会因为初始的动机不同,与人交往的模式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包括沟通的方式(电话、网络、面谈)、交流的场合(办公场所、娱乐场所)、交流信息的范围(商业、政治、行业)等。
你们的关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好的。
3、 能 力:
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往往决定了在交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相互间对方在专业领域能力越强,那么往后交往的在该领域的建议的信任度就越高。
4、 性 格:
人与人相处的融洽度,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双方的性格所影响。互补型性格,相处往往比较融洽。很多的朋友类型,相互关心但是见面就吵,聊不到几句。有些朋友见面次数不多,但是每次都能尽兴而回。
5、 过往言行:
信任最终还是通过交往的言行验证后得到。初期的交往固然只能通过面谈获得信息,或者第三方对你的评价。长期交往后,你的言行是否一致,最终才是决定你获得信任的关键。
你信任谁?你远离谁?你如何与人相处?这一切最终都在自己的决定下形成。
经营好人际关系圈,能让你受益终生。


职场成长▪2022年度十佳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