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一下
海量新知
9 6 8 2 0 9 3

vol.28 Aim high

Carly_小叮当 | 知乎简书产品专栏作者 2021/03/21 16:09
hello,大噶厚,我系小叮当~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2020年-2021年的人生小故事。



笔者家庭背景和经历:
二线城市普通家庭,二老一个在国企一个自己开店,家庭净资产在300上下。父母认真忙于工作从小为我树立了很好的上进典范。
2017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在深圳从事了3年的互联网。2020年由于受到职场PUA和个人挫折,身心俱疲,离开了熟悉并深爱的深圳来到广州一家公办高职从事教辅岗。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我并不讲什么励志的故事,自己的经历过往也平平无奇没什么可包装成为炫耀的谈资,就和大家分享这段经历的变化和感受。

我依然不知道会走向哪里,对自我和社会运转常识的认知也在逐渐的摸索。只知道, 我出身普通家庭,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一生,不能沉沦享乐和麻木的生活。

其实深圳称之为血汗工厂,毫不过分。每个社畜的一天几乎被工作填满:工作工作工作,享乐享乐享乐。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我曾经在凌晨2点见过腾讯大厦和科兴科学园依然灯火通明,里面大概有程序小哥在调试代码,产品狗在秃头的写需求文档,UI、 UE妹子们在努力让视觉界面让人第一眼惊艳。

这种状态下,人对于自己当前和未来的思考都模糊的,甚至处于 低自尊状态

职场压力PUA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了,虽然大家努力将项目产品当做自己的孩子努力孕育,但是投入市场,数据表现差,身后的研发团队就会面临转岗,“优化”的危机,撕逼,赔偿,离职。知乎上关于你为什么从某厂离职等回答,真的是一部部社畜接受社会毒打的血泪史。

在大城市里奋斗的90后们生活的都不容易。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在网络上年轻人发的帖子,很多一副已经被生活摧残得千疮百孔的样子,世故、老成且悲观。

并无幸灾乐祸之意,这些职场精神压力和经历我也经历过:
工作日早起没有时间化妆梳洗,挤地铁转公交,需要在9:00打卡否则扣去当月全勤。
明明18:00下班但是大家迫于老板leader压力 默默的忍着。。。几乎没有时间去过个人的生活。
周六中午睡起来,迷糊着去楼下日料店吃一碗猪软骨拉面,慢慢的吃,不必再急,喝着热汤,就已经觉得极度治愈。个人的时间里我会冥想,反复看宫崎骏的动漫,老电影缓解精神压力获得治愈。

在上述综合原因下,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极度疲惫,需要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修整。

我需要读书有自己思考的时间,需要滋养精神世界,需要明白自己真的适合什么可以选择什么,还有很多兴趣爱好,祖国大好河山需要去打卡。 (好像这才是真正值得打卡的地方,好讽刺啊)



后续来到学校,报道的第一天,感受着青春的校园气息,熟悉的教学楼,那时候感觉终于可以放下一身的疲惫,默默的在这样的大体系下生存。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校园1


如今工作一段时间了,说说利弊。
利:工作强度小了很多;寒暑假(2个半月带薪);校园安静封闭,节约通勤时间和吃住等问题;共事的小伙伴们极好,学院领导老师们也知书达礼;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在学校一起共事的小伙伴

更多的时间安静下来,独处读书写文(每天读书4h+;写字3000+),运动锻炼,备考提升自己。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校园2



弊:岗 位职能转变,做的事情还是太过简单无实际的工作技能,日常就是应付形式主义;学校内属于按照学历和编制工龄职称论资排辈,所以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容易受限;待遇比之前在深圳互联网少了一半(心痛);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校园3



结论: 所以现状于我而言是满意的。
在封闭的环境下,专注在自己身上。找回了高考时代,沉潜去浮躁,努力的感觉(听起来好有学生气哈哈哈)。并且反观到:经过3年的社会毒打,让我一个可爱的文科妹子,转变成为理性人。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图为笔者仅参考哈哈哈
时刻清醒自己要什么,权衡利弊,少抱怨多做,克制诱惑理性战胜感情,并且保持危机感。去浮躁,努力。(是为当前状态)

看到这,希望你们不要犯困,大约觉得笔者开始吹嘘自恋。我先不跑题,先说建议,再做话题延伸。



个人建议:
1.每个人的经历不可复制。就是希望大家在自己年轻无家庭压力,有选择的时候,被生活工作逼迫喘不过气的时候,换个环境,想想自己,未来要干嘛,什么才是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规划,自己的能力点在哪里,对做什么事情有成就感掌控感,优势在哪,做什么事情可以小成本的提升自己现状(考研;留学;读MBA;跳槽大厂;跳槽相似更具竞争力的岗位;上岸...);

2.先让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标签去social(努力没错,但是人脉社交依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建立一个不断扩展的、有效的、符合当前个人背景的,彼此信赖与帮助的朋友圈;

3.持续从阅读中获得滋养与更新的习惯;充分利用时间的能力。



下面做话题延伸。
我们如何增进个人的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理性思维和经济学教会了我们如何在不确定性的世界做选择,以此提升个人的确定性。以我的人生经历,以下几点是自己总结出来如何增进个人的确定性的原则 (仅参考)

一是保持理想 。理想没有那么玄乎,它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的一个目标标杆, 是理想的事业和生活状态,是理想的人生高度。 是可以让你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不放弃,再难、再委屈、再不公也能咬着、坚守着的。

要有理想,不能理想主义。一位前辈在我刚参加工作时候叮嘱,分享出来共勉:
切不可脱离复杂的现实陷入理想主义,切不可脱离实事求是陷入形式的飘渺,切不可走极端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我家猫

二是以机会而非成本给自己定价。
利害得失的计较,本性驱动。大多数人的计较往往从成本出发,比如,要干的活与所得不合算就抱怨甩锅,选择生活费用更低的地方猫下来,哪里安逸挣钱多就往那儿跑...
这些选择都没有错,确实是在现实约束下做出了理性选择。 在做当前成本的计算时,一定要加入机会的变量。

因为当前放弃掉的恰恰可能是未来的机会损失。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在这场马拉松中能跑多远,取决于我们的机会,这些机会有许多是在自己成本的算计中被排斥掉的。

人一生的价格是由机会决定的,对机会的考量就是对人生的定价。 【注: 在经济学中,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

就我个体而言,一味赚钱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长期努力工作也无法从本质上提升我的个人竞争力。
在甚至于在最忙碌的时候,陷入轻度抑郁,并且错失了对自己现状思考和精神世界的补充。某天我也会离开校园回归社会,用沉淀出来的思路和人生哲学更好的指导生活和思考。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笔者爬山所拍摄风景

三 人生而不平等。
经常听到抱怨,我们跟人家没法比,人家是官X代、富X代、学X代、演X代...,我们跟人家出生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我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平等,在机会上存在不公平,这是要花毕生努力解决的。

就是要更努力,甚至努力的结果仅仅是维持自己在大城市里的生存,但是别无选择。 力还有用吗?也许没太大用了,但是会有改善,也问心无愧 。切勿自怨自艾,仇富又慕富。虚荣又浮躁。
一旦做这种取向,就会从此矮化自己,降低自己的人生竞争力。人一生的高度取决于修为和智慧的增长。

新知达人, vol.28 Aim high

笔者游览所拍摄风景

四 是扩大眼界是我们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人一生能走多远取决于眼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但是每双眼睛看到的差异极大。这种差异源于眼界,眼界就是我们每个人睁大瞳孔撑开眼帘的能力。瞳孔能张多开,取决于你眼里能容纳多大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新事物越保持好奇,对人世种种越包容, 我们 的阅历越丰富, 我们 吸纳的知识和智慧越多,眼界越开,对世界和生活方式认知越多。

阅读和价值社交是坚持去做的事情,关照世界和现实;在复杂和世故的世界里,尽力保持独立客观的眼光。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思考,

第一,就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塑造的规范是否合理?一个年轻人是否一定要留在北上广深?如果留下,是否一定要有房有车?房子是否一定要是豪宅,车子是否一定要是豪车?即使有了这些东西,我们的人生是否就一定成功?我们的内心是否就一定充实?换言之,我们是否具备能力去抵制物质的诱惑,而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厚?

第二,就是如果我们给自己设置了较高的目标,我们是否真的足够努力去争取?我们是否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与工作中,而不是将大量精力用于看微信与抖音?我们是否真正在不断总结社会精英与身边优秀人物的经验教训,并不断修正与提高自己?我们是否能够既心怀高远,又不断制定脚踏实地的小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前行?我们是否能够看到这个社会还能够帮助你摆脱阶层固化的行业(例如金融与IT,当然也包括其他),从而坚定不移地塑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去帮助自己在行业中获得一个位置,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否不满足于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营营役役,而是在不断提高与警醒自己?我们是否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之后就停滞不前,不再进行真正有效的学习?我们是否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而不愿意或者不敢去接受新的挑战(这样的挑战通常蕴含着新的机会)?

即使在一个阶层固化加剧的社会中,实现阶层跃迁的机会依然存在 。但是,这样的机会,依然只会留给具备成熟心态、坚持不懈努力、做好充分准备的人。
未来是一个科技迭代不断加快、生存压力不断加大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要立于不败之地, 用个人的确定性去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所谓确定性,要是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的前提下,塑造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何塑造?参见上文的个人建议。

新知精选

更多新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