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一下
海量新知
9 3 6 1 7 3 6

创业思维

恒道创业思维 | 2020/08/07 20:59

  创业思维

    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人性思维大于科学思维。

    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格局,他有什么样的格局就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人生。思维决定命运。一个人若想要立大志成大事,就必须要有能成事的思维模式来支撑。作为创业者,你可以和别人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有一点必须与众不同,即思维模式。

    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思维是和常人不一样的。创业项目、创业团队、时机或是投资,都是创业不可或缺的。但是,“创业思维”更是一个创业者必备素养。那么,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创业思维”呢?

    创业思维,是敢创业的人,都是有那么一些和自己较劲的思维,不仅仅是因为发现大众的某种需求,更是提高锻炼自己的心智的成长。但关键是“势”在这里也引用专家的数据分析,具体是哪位我一时难以记起,就是说创业的第一要素是势,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趋势。第二个才是社会需求或者俗称大众痛点,最后才是想法金钱之类的。所以创业,真的是时也势也,人也钱也!

    创为之前要重点的学习的课题:认知创业,认知个人特质与创业思想理念。

    什么是创业?创业是一个怎样的生活?创业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创业的风险是什么?创业对于个人的收获是什么?创业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新知达人, 创业思维

    正确认的关系:如何认知个人的特质?如何判断或者选择怎样去创业?创业者应该如何定位在创业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创业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创业怎样才能具备这五大思维呢?创业之前还要不断的训练创业思维。

    创业者经常会面临一些抽象的战略思考,需要根据现在的市场格局研判未来的局势和商业模式的走向。任何一个战略决策,通常都会面临很多个因素(有时候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之间的拿捏和平衡。所以,战略思考和决策的过程,就是一个把复杂的情况简单化的过程,是一个把非结构化的场景收敛成半结构化或者结构化的过程。因此,掌握一些战略思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化繁为简、抓大放小。分享的5个顶级思维供大家参考。

    1、势和渠的思维

   创业选择项目时,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是否具有“大势”,即所选择的领域必须具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假想你眼前有一杯水,如果放到800米的高楼上,肯定具有了一定的“势”,但是这杯水倒下来,也就是下了几滴毛毛雨。如果场景切换为长白山天池,在2744米的山顶上有着20.4亿立方米的水量,无论从高度还是体量,都让这座天池具有了巨大的“势”。换句话说,如果砸开一个口子,就会有海量的水倾泻而下。

    有了“大势”还得有“良渠”,否则就会洪水泛滥,在创业层面就是服务交付层面的失控。因此,建立稳固的“良渠”是创业者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良渠”在创业层面通常表现为技术壁垒、运营能力、团队建设、交付体系等方面的要素。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势”既有体量(容量)层面的含义,也有时间趋势方面的含义,即从趋势上来看,时间在你这边,否则可能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很多创业者从自身经历和痛点出发,有时候容易自我强化,切中的也是刚需,但是需求并不普遍,因而不具备“大势”。这是前提,不可或缺。

    2、用户思维

    关于互联网创业来说,免费或者倒贴的方式通常被互联网思维的假象所掩盖。原来收费的产品或者服务现在免费提供给用户了,传统意义上的“客户”在这里消失了。无论是智能硬件、APP工具还是O2O领域,通过免费或者倒贴的方式钩过来的是否是一个持续黏性的用户很重要,否则,前面的烧钱没有战略上的意义。

    通过很多项目的验证,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结论:无论是智能硬件还是纯APP工具,如果只是纯工具属性,其用户粘性和平台属性通常较弱,比如常见的日历工具、图片工具、天气工具、名片工具、记录工具、词典工具等,如果不能将用户有效地引导至一个持续互动的社交场景(UGC)或者强内容场景(PGC),那么用户黏性和活跃度将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如果平台缺乏必要的活跃度和黏性,那么后续的转化和变现将面临较大的挑战。这样的项目,即使前期融到资金,后续融资也将缺乏投资逻辑的支撑。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曾经火爆一时的“脸萌”。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做得比较早的,具有强工具需求的APP,也可以凭借海量的用户获得资本的青睐,从而在后期通过拓宽延伸性功能做实用户黏性,最后有可能实现“软着陆”,否则,最终也是难逃一“死”。

    对于工具属性比较强的APP来说,将用户引导至高频的场景只是通过了第一关,如何实现变现才是其最终的考验。

    3、产品思维

    针对海量的用户需求,提供具有足够替代性拐点价值的产品是互联网公司的使命。但是,在设计产品功能时,需要在主流目标用户中寻求用户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以简单易用的产品切中用户的核心痛点和爽点。

    在产品定义时,不仅需要考虑用户对功能和质量的期望,更需要考虑主流目标人群的成本可接受区间。以智能硬件和O2O服务来说,大部分的互联网项目都是以“中间市场定位”切入的,即以“中低的成本”和“中高的质量”满足最大范围用户的需求。因此,在为用户设计产品时,需要在质量(或功能)和成本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遵循“普遍、显性、刚需、高频”的原则(有时候在频次上需要妥协)可以更好地保证项目在用户扩张方面不会过早地遭遇瓶颈。

    此外,对于今天很火热的O2O和2B的项目来说,我们还需要从另外一个维度进行思考。

    产品和服务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是有形化的,其生产、交付和使用三者是分离的,而服务是无形的,其生产、交付和使用三者是同步的。

     基于这样的区分,我们可以把所有的项目归在四个象限(加原点):纯产品或平台、强产品弱服务、强产品强服务、强服务弱产品、纯服务。不同象限代表了不同的可复制性,从而具有不同的成本结构。

     严格区分产品和服务对于“信息+服务+资源”的O2O类项目来说,非常有必要。因为对于O2O类项目来说,其瓶颈往往在线下的服务。如果能够通过平台化或产品化的方式弱化服务,则可以大大优化其成本结构,并大幅提升其可扩张性。

    4、场景思维

     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产品的细节都来源于对用户具体使用场景的洞察。绝大部分用户在选择产品时都是遵循“追求最简”和“趋利避害”的底层原则

    因此,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智认知。

    比如,设计一款老人或者儿童社交产品,就应该考虑老人或者儿童社交的场景特点以及使用习惯。而对于一款智能硬件的产品来说,要将用户从第一场景延伸到第二场景,必须要符合“情景相依”和“自然延伸”的特点,如体重秤可以让用户到朋友圈分享减肥战果,但一款空气监测设备则可能无法让用户每天将室内的空气质量分享至朋友圈。

    再比如,上门洗车的项目需要考虑用户对于上门洗车在“趋利避害”方面的收益,得到什么利,避了什么害?用户希望洗车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有时候,用户场景是可以引导和再造的。举个例子,传统的中餐馆设定的场景就是你坐到桌子上,然后吆喝服务员过来点菜,中间还有若干服务请求,最后要需要服务到你的桌子边上来买单。而肯德基给你设定的场景就是你需要排队点餐和付费,然后自助式取餐、自助式收盘子,同时你还不介意和别人共用一张桌子。这两种场景显然决定了不同的运营复杂度和成本效率。

    互联网产品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玩法给用户设定不同的场景,从而造就不同的用户黏性。

    5、价值要素思维

     一个木桶之所以能够装水,是因为具备了三样东西:围成一圈的木板、圈住木板的铁丝以及底板。这是一个木桶不可或缺的三个价值要素。对于大部分的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项目来说,除了打造一个平台建立连接之外,依然需要思考为用户形成价值闭环需要提供哪些价值要素。你的存在为市场提供了哪些增量价值,这些价值是否传统的交易模式转移为互联网交易模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比如对于,大部分的O2O项目来说,“信息+服务+资源”是一个标准范式,其中信息和资源会逐步云端化,由平台方提供,而服务则由本地化的商户提供。但是作为平台方,依然需要发挥“平台红利、品牌红利、管理红利”三个方面的价值。

  新知达人, 创业思维

 如何走上创业这条路,创业不适合所有人。有一种人一定适合,就是坚持学习实践,找准方向踏实执行的人。我们每个准备创业的人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常常看一些名人传记,也经常思考人与人的不同,每个人都能坚持在创业这条路上从一而终的走下去。现在我们看到的成功者都是在他们的领域深耕了几年,几十年的人,他们的身后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我们都太小看时间的积累和打磨了。开始投身到一个行业,从一个菜鸟开始,第一年你想成功,想挣钱买车买房,不太可能。可能你还需要卖房才能继续创业之路。第二年不停发现展,打磨产品模式,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业大牛学习。可能还是不够。每一个自认聪明的创业者都没有开上帝视角。

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把金钥匙,

只要找到需要打开的那把金锁就可以致富!

有的人花费大量时间才仅仅是找到。

有的人甚至一辈子耗尽都没有找到。

互联网时代,思路决定出路!

互联网只是个工具,用自己的智力用这个工具来发家致富!!!

希望大家在创业路上越走越好


新知精选

更多新知精选